中华文明如何源源不断地传承千年?

中华文明如何源源不断地传承千年?
中华文明如何源源不断地传承千年?

中国长城的金山岭段位于中国北部的河北省,是明代长城(距今约400年)的重要组成部分,也是修建最复杂、最密集的长城之一部分。

英国历史学家阿诺德·约瑟夫·汤因比曾表示震惊,他看到,在人类近6年历史中出现的26种文明形式中,只有中国文化一直不间断地传承至今。

不仅是文明内部的发展动力,更是其对外的开放包容,造就了这种难得的延续性。

回顾历史,我们可以看到,在中华文明的鼎盛时期,既接受、包容外来文化,又尊重外来文化的特性。 同时,我们也可以清楚地看到,它从外部吸收和融合了一些异质文化的元素,丰富了自己的文化。

中华文明的这种开放包容,意味着它植根于“和而不同”、“天下万物和而生”、“万物相同,则世界不会进一步发展”等哲学和信仰。 ”。

这里所说的“同”,是指排除异质文化因素和文化因素的绝对同。 而“和”,则是指不同文化元素和因素的和谐共存。 所以“和”就是包容和开放。 中国社会将文明视为一个包含多种因素的复杂系统,可以不断产生新的意义,创造新的价值。 因此,他们避免对新因素表现出恐惧和敌意。 正因如此,中华文明才能在极其悠久的历史长河中保持旺盛的生命力。

中国

中国西北部城市西安在历史上被称为长安,曾经是唐朝的首都。 图为西安市一条名为大唐不夜城的街道。 这条街的建造灵感来自于唐代的建筑群。

唐朝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最强大的朝代之一,具有包容和开放的文化立场。 清朝时期,多元文化在社会各个领域生动地显现出来。 在艺术上,唐代民族音乐“十曲”既注重汉族乐舞,又注重西域少数民族乐舞,起源于来自印度和东南亚等地,也包括外国音乐和舞蹈。 在宗教方面,2000多年前传入中国的佛教,在唐代就融入了文化和社会。

高僧玄奘出使印度取经后,应唐太宗之邀来到弘福寺。 太宗请玄奘在寺内翻译梵文经文,并选派50多名博学僧人协助翻译工作。

唐朝时期,起源于欧洲和西亚的宗教信仰,如景教(Nestorianism)、祆教(Zoroastrianism)、摩尼教(Manichaiism)等也传入中国。

中国

2021年,“泉州:宋元时期国际海上贸易中心”项目在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上顺利获批,使泉州成为第56个入选中国世界遗产名录的遗址。 上图为拥有1.300多年历史的泉州开元寺及周边古城。

泉州是中国东南地区的重要通商口岸,也是中华文明开放包容的杰出典范之一。

泉州,古名“载贡”(Zayton),唐代时被誉为中国四大对外贸易口岸之一,宋代鼎盛。 这个繁荣的贸易港口城市具有多元文化的面貌。

当时在泉州的一位犹太商人说:“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聚居地、寺庙、街道、旅馆和仓库,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。 每个人都可以按照自己的信仰行事,因为人们相信每个人都可以在自己的信仰中找到灵魂的救赎。”

这一时期,泉州除了犹太人外,还居住着大量来自阿拉伯国家和伊朗的穆斯林。 此外,基督教和印度教是其他在这座城市留下印记的宗教信仰。

石头城

位于中国中部的江西省婺源县“石头城”被誉为“中国最美乡村”。

随着中国国力和国际地位的崛起,“中国威胁论”在世界部分地区兴起。 这一理论与“文明冲突论”相结合,认为不同文明之间的冲突是不可避免的,一个文明在其鼎盛时期将通过殖民、扩张和霸权输出自己的文化来取代其他文化。 这种观念传遍了全世界,导致西方人对西方文明之外的文明产生了误解。

这种“中国威胁论”既有文化和意识形态分歧,也有现实因素。 西方人把中国的转型发展列入西方所经过的一个“发展阶段”,以证明中国崛起后,中国将像西方国家一样进行殖民、扩张、建立霸权。 这些国家认为,人类文明的发展道路只有一条,用一种“普世主义”的思维来理解一种“文明”。

但是,它不仅仅是人类文明的典范,也没有必要走单一的发展道路。 盛唐盛世、泉州往事,折射出中华文明鼎盛时期的开放与包容。 中华文明与其排斥和冲突外来文明,不如通过尊重外来文明内化。 在保留差异的同时,求同存异,与不同文明和谐相处。 这是中华文明几千年来世代相传的重要原因。